塑料污染问题已成全球焦点话题,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求禁塑、减塑、替塑之路。竹子具有速生、易再生、可降解、强度高、韧性好、可塑性佳等优点,是替代塑料产品的优质绿色原料。中国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发达,推进“以竹代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影响深远。自2022年11月7日“以竹代塑”倡议发起以来,中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积极响应、大力推进,目前各方面均已取得积极成效。在“以竹代塑”倡议发起2周年、《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1周年之际,本刊特别邀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相关专家梳理“以竹代塑”相关政策、取得的成效与进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加快“以竹代塑”发展提供参考。
“以竹代塑”是以竹类产品替代塑料制品的过程和活动,是从源头减少塑料消费、应对塑料污染的治本之策。发展“以竹代塑”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来看,是应对全球塑料污染问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从国内来看,对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自“以竹代塑”倡议发起以来,中国积极行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科技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已取得积极进展。
“以竹代塑”相关背景
1 塑料污染已成全球性问题
由于塑料制品具有生产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1950年至2017年全球累计生产了超92亿t的塑料制品,其中被循环利用的只有9%,绝大部分最终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流入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微塑料会对人类健康、自然生态系统等造成危害。从国际上看,各国都在寻求禁塑、限塑之路,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明确了禁塑、限塑政策。从国内看,虽然塑料垃圾大规模泄漏到自然环境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一次性塑料购物袋、快递、外卖等领域问题仍然突出,亟需寻求一条治理塑料污染的根本之策。
2 中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启动禁塑、限塑、替塑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为应对日渐严峻的塑料污染问题,我国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投资、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塑料污染治理政策。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提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要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也对塑料减量替代、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做出了明确部署。
3 “以竹代塑”应运而生
“以竹代塑”是从源头上减少塑料污染的最佳方案。塑料污染治理,一方面在于回收废塑料,另一方面在于推广塑料替代品,从源头上减少塑料使用。竹子具有绿色、低碳、速生、易再生、可降解等特性,是最佳的代塑材料,将竹子开发成相关产品,替代日用品、快递、包装等领域的塑料产品,实现“以竹代塑”,可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以竹代塑”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2022年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会议明确中国将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2022年11月7日,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在会上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此后“以竹代塑”迅速成为国内外众多重要活动中的热点议题之一。
中国“以竹代塑”的优势
1 竹资源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竹子种类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国家,竹类资源种类、面积、蓄积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有竹类植物39属857种,占世界竹子种类1 642种的52%。《2021中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竹林面积为756.27万hm²,占森林面积的3.31%;全国有20个省份分布有竹林,其中面积在30万hm²以上的有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四川、广东、广西和安徽8个省份,面积合计678.50万hm²,占全国竹林面积的89.72%。
2 竹产业发达
我国是世界竹产品生产、贸易第一大国。截至2023年底,我国竹产业总产值超5000亿元,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首位。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存与“竹产业”相关的企业36.8万余家,竹产业就业人员超千万人。已开发出100多个系列、上万种竹产品,在日用家居、工业生产、建筑材料、物流包装等各行业广泛应用,其中大部分竹产品具有“代塑”效果,这为推进“以竹代塑”提供了可靠的产业支撑。
3 超前探索“以竹代塑”
在“以竹代塑”倡议发起之前,我国已开展了一系列“以竹代塑”相关实践探索。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一系列推动“禁塑”和“限塑”、发展替代产品的文件,将“冷却塔竹格淋水”和“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重组竹)”列入低碳产品目录,将“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列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二是优化财税政策,全面取消征收竹资源育林基金,将竹材作为农副产品在收购进厂环节免征增值税。三是建立标准体系,成立全国竹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竹产品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8项(截至2021年底),占世界竹产品标准总量的90%以上。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了一批竹产业园及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先行先试。
“以竹代塑”主要政策
1 发布首份“以竹代塑”顶层设计文件
2023年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署了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等7大行动,并发布了《“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3年版)》,明确了3大类17小类“以竹代塑”产品,为各地有序推进“以竹代塑”提供指引。
2 联合发布首份“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
2023年11月7日,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发布《“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提出加速支持措施的出台、促进科研水平的提升、鼓励创新领域的探索、推动市场机制的发展等6大目标,共23项行动,为推动全球“以竹代塑”提供了指引。
3 “以竹代塑”首次纳入国家相关产业目录并获得支持
2023年12月,“以竹代塑”产品开发、生产与应用,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产业;2024年2月,“以竹代塑”被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以竹代塑”产品生产项目被纳入支持范围。
4 各地密集出台一批“以竹代塑”相关支持政策
2023年以来,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10余个省份将“以竹代塑”作为推动本地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以竹代塑”发展的财税、投资、金融等支持政策,如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建立“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机制、设立“以竹代塑”产业基金、开发“以竹代塑”相关金融产品等,“以竹代塑”政策体系逐渐形成。
“以竹代塑”成效进展
1 科技创新不断涌现
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2023年,国家林草局联合科技部将“以竹代塑”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年度“揭榜挂帅”榜单;2024年5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竹基代塑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正式启动。
技术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竹缠绕材料技术、竹展开技术、竹汽车内饰、竹电子产品外壳等“以竹代塑”关键技术为世界首创,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我国已成为竹产品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以“竹材”为例,已授权发明专利超1 035件,已公布发明专利超2 776件,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超2 249件。
加快补齐标准空白。2023年9月,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成立“以竹代塑”标准化工作组并召开工作推进会,迅速带动有关单位相继启动“以竹代塑”相关标准制定工作。2024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以竹代塑”专项标准体系,共有基础通用、工程及建筑材料、农林生产用品、文体用品、工艺品、医用品、家具家居、电器外壳、日用品等9个大类,包括已发布、正在制修订和拟制修订的标准140项,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以竹代塑”标准空白加快补齐。
2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规模高速增长。在政策驱动和科技引领下,相关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竹代塑”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量、产值显著提高。目前全国“以竹代塑”典型产品上千种,加工企业近万家,从业人数超1 000万人,产业产值年均增速30%以上。
产业质量有效提升。在“以竹代塑”的引领下,各地充分挖掘竹资源价值,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推进全竹化利用模式,“以竹代塑”产品产量、质量逐步提升,竹餐具、竹日用品等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正在打开。
产业产能明显扩大。根据初步调研,全国30个“中国竹子之乡”,超50%的地区正在谋划建设“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已有20多个市(县)筹建“以竹代塑”产业园,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超1 000亿元,“以竹代塑”产品新增产能有望超过1 000万t/年。
3 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以竹代塑”产销对接顺畅。2022年以来,商务部利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活动,持续推进“以竹代塑”供需对接。国家林草局在主要竹产区通过举办“竹文化节”“竹业博览会”等活动,推动政企合作和产学互动。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竹代塑”产品出口贸易大幅提升,2022年中国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超27亿美元。
重点领域加快推广应用。各有关部门及地方积极推动“以竹代塑”产品在机关办公室、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率先推广应用;厦门航空公司等积极使用竹餐具替代一次性塑料餐具;全季酒店等加快打造全竹化装饰主题酒店,相关酒店率先推广使用竹牙刷、竹梳子等替代一次性塑料用品;美团等外卖平台号召餐饮企业提供竹纤维餐盒、竹刀叉勺筷等竹餐具,倡导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有关纸浆模塑企业加快生产竹质可降解包装材料,推动在白酒、饮料、化妆品、手机、电脑等行业的应用;竹缠绕管道、竹格淋水填料在建筑、电力等行业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以竹代塑”产品的应用正在从家居生活消费领域向工业生产制造领域拓展。
呈现出一批新领域和新产品。在《“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3年版)》明确的3大类17小类“以竹代塑”产品的基础上,新领域、新产品不断涌现。如农业生产类的竹基育苗器、果袋、地膜等产品,轻工生产类的竹纺织、竹编织、竹纤维、竹炭等产品,以及竹基医用类材料、竹基新能源材料等。
4 各地试点加快推进
探索开展试点示范。浙江省安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建设,印发实施《安吉县“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未来3年安排不少于1 000万元用于“以竹代塑”推广,推动酒店行业“六小件”、外卖行业“四小件”覆盖率80%以上,推进竹制品在住宿、餐饮、商超、农贸市场、医药、快递等重点领域应用。福建省南平市率先开展“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2023年8月南平市印发《南平市推进“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国率先开展“以竹代塑”示范城市建设,要求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使用“以竹代塑”推广产品。安徽省率先启动省级试点,2024年5月安徽省确定在池州市、黄山市、宁国市、广德市、岳西县开展省级“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建设。
创新做法不断涌现。各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创新做法,如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建立“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竹速贷”等金融产品,建立“以竹代塑”产业基金,为“以竹代塑”企业提供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将竹林纳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支持范围,建立国资平台开展专业化竹林采伐收储运服务,发布本地区的“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探索建立区域公共品牌助推“以竹代塑”发展等。
5 社会反映持续向好
“以竹代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务实举措。自“以竹代塑”倡议发布以来,各界积极响应,各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大科学普及和宣传,使“以竹代塑”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外权威媒体持续关注播报“以竹代塑”的中国实践,全国“两会”期间,“以竹代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各种政策驱动下,“以竹代塑”的良好氛围、发展环境逐渐形成,目前“以竹代塑”逐渐成为一种绿色生活新时尚,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购买“以竹代塑”产品的生活习惯正在形成。
6 国际影响日益提升
“以竹代塑”产品得到欧美国家和地区消费者青睐,“以竹代塑”技术被纳入“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等国家合作框架,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以竹代塑”倡议与国际相关议程的协同,在联合国大会、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国际塑料污染公约谈判等一系列全球高规格会议、高层次对话活动上介绍“以竹代塑”的中国实践,使“以竹代塑”逐渐成为国际共识,提升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塑料污染、共建人类生命共同体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以竹代塑”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以竹代塑”已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面临产业规模偏小、产量较低、成本较高、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竞争力弱等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既有竹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竹产品消费认知和习惯、塑料制品依赖等客观原因,也有法规政策不完善、科技支撑、社会引导不足等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规模偏小
“以竹代塑”产业目前总体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竹材采伐利用率较低,企业规模小、产能不足、生产效率低,竞争力弱,难以满足大规模“以竹代塑”需求,我国竹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在全国750多万hm²竹林中,每年可用的竹材超过1.5亿t,但由于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率低等因素制约,当前每年采伐使用量仅为2 000万t左右,约80%的成熟竹材“烂在山上”。很多“以竹代塑”产品生产过程为半自动和半手工,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贵,导致难以被市场广泛接受。在现有的上万家竹制品企业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不足10家。2023年全国塑料制品产量接近8 000万t,“以竹代塑”产品产量不足1 000万t,存在代塑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2 科技支撑不强
“以竹代塑”科研力量薄弱,研究人员队伍小,高水平研究成果不足。机械装备水平落后,适用于南方丘陵及山地的竹木采伐、竹材收集运输的适用高效机械准备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导致“竹子下山难”问题长期未解决。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受到资金、资源、设备、人才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进行持续投入。以电子产品外壳等竹产品为例,在过去的10多年里,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3 宣传推广不足
“以竹代塑”的科普教育活动未能有效开展,公众对“以竹代塑”缺乏客观深入的认知,也缺乏自觉抵制塑料产品、购买和消费竹产品的意愿,导致“政府提倡、企业推广、公众漠然”“国内小市场、国外大市场”,不利于“以竹代塑”推广应用。不仅如此,多数公众对于竹产品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竹产品不适于北方干燥气候,却不知道随着竹材干燥技术的进步,竹产品在北方也适用。
4 法规政策有待完善
在法律方面,“以竹代塑”尚未纳入有关法律法规,竹林资源培育、竹业机械装备研发制造、竹产品生产与使用缺乏法律保障。在政策方面,有些支持政策还不到位,如对竹产品销售使用环节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未得到政策优惠,技术研发投入的加计扣除比例还较小,竹业机械装备研发购买未纳入财政补贴,企业融资难和成本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机制方面,“以竹代塑”全产业链协同高效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受上游竹资源获取成本高、下游企业缺乏使用意愿的限制,处于中游的竹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孤掌难鸣”。
“以竹代塑”未来展望及建议
“以竹代塑”前景广阔。据初步估算,我国现有竹林面积756.27万hm²,每年可开发利用的竹材超过1.5亿t,若全部用于生产“以竹代塑”产品,每年可生产“以竹代塑”产品有望达到7 000万t,产值超7 000亿元,可解决1 000万人就业问题,每年可替代塑料制品约5 500万t,可减排二氧化碳约3亿t,“以竹代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显著。面向未来,建议近期注重开展以下工作。
1 加强法律保障
加快推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从塑料减量化的角度,将源头生态设计、发展竹业循环经济、推进“以竹代塑”等相关内容纳入《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目标定位、实施范围、部门职责、产业链主体权利与义务、社会参与、绿色供应链建设等内容。同时,建议适时修订相关法律,全面禁止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
2 完善支持政策
编制“以竹代塑”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竹林纳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支持范围。为“以竹代塑”企业提供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将“以竹代塑”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对“以竹代塑”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给予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在纳税环节提高对“以竹代塑”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比例。建立“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奖补机制。制定“以竹代塑”专用机械装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建立国资平台开展专业化竹林采伐收储运服务。建立“以竹代塑”产业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竹速贷”等金融产品,对“以竹代塑”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和成本高的问题。细化“以竹代塑”产品海关进出口税则编码,完善“以竹代塑”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扶持“以竹代塑”产品进出口贸易。
3 加大科研支撑
一是修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明确“以竹代塑”科技创新方向,鼓励竹产业循环经济技术模式应用,健全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机制。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大力支持“以竹代塑”技术研究,突破竹基高分子材料等一批“卡脖子”技术。三是发挥国际竹藤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竹藤技术委员会的国际及国内影响力,打造全球“以竹代塑”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建立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4 推动产业协同
一是做精上游竹资源培育业,鼓励发展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队伍,促进竹材“越用越多”和“越用越好”。二是做强中游“以竹代塑”产品加工制造业,推进产业集聚、产品升级、产能拓展,提升加工制造企业内生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做大下游“以竹代塑”产品应用场景,破除行业壁垒、激发市场潜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以竹代塑”产品推广应用,助推全产业发展。四是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立足长远、防范系统风险,积极推行我国国家森林认证体系。
5 加强宣传推广
综合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大对“以竹代塑”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将宣传活动纳入公众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工作,推动宣传活动入机关、入校园、入园区、入社区,培育社会公众绿色消费观念,引导公众形成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购买“以竹代塑”产品的生活习惯。加强“以竹代塑”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打造一批代表中国“以竹代塑”整体水平的国际化品牌。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点展会,加强推介“以竹代塑”先进技术、优质产品和龙头企业。
来源:世界竹藤资讯